当前位置: 走进腾盛 > 新闻动态 > 芯片堆叠技术能否实实在在解决国产芯片难题? < 返回列表

芯片堆叠技术能否实实在在解决国产芯片难题?

发布时间:2022-12-26 08:35:30 浏览:245次 责任编辑:腾盛精密

 

图片


前言

芯片堆叠技术作为一个新的概念,其在近几年成为半导体领域研究热点,但这一技术是否能够为国产芯片发展带来实质性的改变呢?


华为芯片堆叠技术之路


众所周知,CPU是一个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板,指甲盖儿大小的芯片上安置着数以亿计的晶体管,再也留不出任何空白的地方,那为何不再叠加一张纸放在它的上面呢?3D堆叠由此产生。


所谓的3D堆叠技术其实很好理解,就是在原本的封装体里面,封装进两个以上不同功能的芯片,一般都是在不改变原本的封装体积大小,而在垂直方向进行的芯片叠放。


这种技术所带来的特点就是改变了原有的在单位面积上不断增加晶体管的方式,而是在垂直方向上进行芯片叠放,自然也会实现芯片的功能多样化。


早在2012年,华为便已经对芯片堆叠技术进行专利公开,该专利为“芯片堆叠封装结构”(申请公布号:CN102693968A),主要设计芯片封装技术领域,实现芯片的高密度堆叠,提高芯片堆叠封装结构的散热效率。


其后几年,华为也在不断对外公开其芯片堆叠的相关技术,足以证明长期以来华为都在这项技术上深耕研发。


比如近几年,华为所公布的两项芯片堆叠相关专利,一项是“一种多芯片堆叠封装及制作方法”(申请公布号:CN114287057A),解决因采用硅通孔技术而导致的成本高的问题。

另一项为“芯片堆叠封装结构及其封装方法、电子设备”(申请公布号:CN114450786A),用于解决如何将多个副芯片堆叠单元可靠的键合在同一主芯片堆叠单元上的问题。

 

图片

▲华为专利 (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官网)

其实说到底,堆叠芯片就是利用先进的封装技术去绕开EUV的“紧固”,放出高性能的芯片。多项与芯片堆叠相关专利的公开,或许也揭露了华为未来在芯片技术上的一个发展方向。

目前,3D芯片技术的类别包括:基于芯片堆叠的3D技术,基于有源TSV的3D技术,基于无源TSV的3D技术,以及基于芯片制造的3D技术。


3D堆叠应用商业化普及


苹果此前已经向我们证明,芯片堆叠技术是可以大幅提升处理器的性能的。前不久发布的M1 Ultra芯片,就是通过两块M1 Max芯片封装而来的。


M1 Ultra将两枚M1 Max中隐藏的芯片间互连模块(die-to-die connector)通过技术手段整合在一起,苹果将其称之为“Ultra Fusion”架构,拥有1万多个信号点,互连带宽高达2.5TB/s,而且延迟、功耗都非常低。


这种堆叠方式可在性能、能耗和功能上带来各种意想不到的好处。


没有这种技术,苹果智能手表Apple Watch也就无法做出来,三星最先进的固态存储器、来自英伟达和谷歌的人工智能系统和索尼超级快速的新型相机也不例外。


图片

Apple Watch(来源:网络)


芯片堆叠也带来了一些全新的功能。有的手机摄像头将图像传感器直接叠加在处理图像的芯片上面。额外的速度意味着,它们能够对照片进行多次曝光,并将其融合在一起,在昏暗的场景里捕捉到更多的光线。


3D堆叠式芯片的普及非常快速,它们也必然会成为行业主流。10年前,该技术几乎仅仅存在于高校实验室;五六年前,还难以找到它的商业化案例。但它如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现在各类的应用上,如网络化、高性能计算和Apple Watch等高端可穿戴设备。


芯片堆叠关键工艺及局限性


华为“双芯叠加”专利与苹果的“Ultra Fusion”架构还是有所不同。华为采用的上下堆叠的方式,而苹果采用平行布置的方式。而且苹果的M1 Ultra芯片是用在Mac电脑上的。这就说明,芯片堆叠需要更多的封装空间,以及面临功耗增大、散热需求增大的问题。

两个封装都是由多个芯片堆叠而成,目的是为了减少多芯片封装占用的空间,从而实现存储器件尺寸的最小化。其中较关键的工艺是芯片减薄、切割,以及芯片贴合
研磨后切割
(Dicing After Grinding,DAG)
主要针对较厚的芯片(厚度需求>60um),属于较传统的封装工艺,成熟稳定。晶圆在贴上保护膜后进行减薄作业,再使用刀片切割将芯片分开。适用于大多数的封装。

图片

▲DAG(来源:DISCO
研磨前切割
 (Dicing Before Grinding,DBG)
主要针对38-85um芯片厚度,且芯片电路层厚度>7um,针对较薄芯片的需求和存储芯片日益增长的电路层数(目前普遍的3D NAND层数在112层以上)。使用刀片先将芯片半切,再进行减薄,激光将芯片载膜 (Die attach film)切透。适用于大部分NAND 芯片,优势在于可以解决超薄芯片的侧边崩边控制以及后工序芯片隐裂(die crack)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多芯片封装的可行性和可量产性。

图片

 DBG(来源:DISCO)
研磨前的隐形切割
(Stealth Dicing Before Grinding,SDBG)
主要针对35-85um芯片厚度,且芯片电路层厚度<7um,主要针对较薄芯片的需求且电路层较少,如DRAM。使用隐形激光先将芯片中间分开,再进行减薄,最后将wafer崩开。适用于大部分DRAM wafer以及电路层较少的芯片,与DBG相比,由于没有刀片切割机械影响,侧边崩边控制更佳。芯片厚度可以进一步降低。

 

图片 

SDBG(来源:DISCO)

从市场需求来看,倒装封装和硅通孔,以及晶圆级(wafer level)的封装形式可以有效地减小器件尺寸的同时,提高数据传输速度,降低信号干扰可能性。


芯片堆叠技术推动国产芯片量产


在诸多限制和封锁下,我国一直缺乏半导体关键设备EUV光刻机,这就导致中国在推进7nm工艺乃至更先进的工艺方面始终无法突破,但是中国芯片行业采取了两条路线齐步走的方式发展芯片。

其中一条路线就是积极推进国产芯片制造产业链的完善和技术升级;另一条路线则是研发先进的封装技术,例如华为芯片堆叠技术将两枚同样以14nm工艺生产的芯片堆叠在一起,从而取得接近7nm工艺的性能。

▲Kirin芯片(来源:网络)

堆叠技术并非新技术,华为此项专利只是其中一个堆叠方法的专利展示。至少为国内被芯片“卡脖子”提出了解决方案之一,在此研发过程所沉淀和积累下来的研发能力、研发队伍、研发平台也是有价值的。


Tensun腾盛作为在半导体封测领域有着十六年经验的精密装备供应商,也一直不断探索SiP先进封装领域产品设备的开发和制程应用,致力于为客户提出半导体制程封测的解决方案。


只要有市场,中国芯片就能引领世界,芯片堆叠技术能最大化发挥目前的国产芯片资源优势。5G技术融入到各行各业,帮助传统企业快速转型升级,利用我们自身的优势去提高行业发展。



————

声明:本文部分内容参考出处有:

1.「华为公布芯片新专利,堆叠封装的利与弊各是什么?」,来源:物联网智库

2.「华为首次公开芯片堆叠封装技术!」,来源:云脑智库 

3.一文解析多芯片堆叠封装技术」,来源:电子发烧友

如有侵权等行为,可联系我方删除。


图片
Tensun腾盛精密创立于2006年7月,一直专注于
精密点胶与精密切割(划片)两大产品线,
深耕于3C手机产业链、新型显示及半导体封测三大行业。
Tensun腾盛自成立之初便十分注重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
目前已经掌握了精密点胶及精密切割(划片)的核心技术,
成为具备核心模块设计、整机及自动化系统集成能力的
高科技型精密装备企业。

图片
图片